【信生“心”声】 大学生寒假心理健康小贴士


 同心抗击疫,责任不能缺席,发挥自主意识,享受充实寒假。

 隆冬腊月,寒意彻骨,但2022年寒假如约而至。同学们在经历过一学期充实的校园生活后,对漫长的假期可能夹杂些许兴奋、期待或是迷茫。因为疫情,同学们的出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,我们的寒假有时更像是闭关修炼。与此同时,由于一起玩乐的伙伴减少,活动范围变得狭窄,与家人长期共处缺乏优质沟通等原因,假期中我们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偏差,造成身心疲惫。所以,在寒假期间,我们在常态化防疫时也要做好心里防“抑”。

  寒假常见心理困惑:

一、亲子关系亮红灯

 假期里有很多同学发朋友圈自嘲“洗碗已经不能维持亲情了”“相处时间一长,母爱直线下降”在家长时间与父母相处会因“过度亲近”而引发亲子矛盾,存在典型的“三天小宝贝”现象,尤其是在控制力强的家庭氛围里,正处于成年人早期发展阶段的同学们由于心里自主意识强与“控制型”父母之间产生各种心理冲突,激化亲子矛盾。

二、走访亲友的“过年综合症”

 对于学生党,“过年综合症”往往来自于走访亲友时被七大姑八大姨各种追问:“读哪个大学呀?”“学什么专业呀?”“学习成绩怎么样呀?”“和同学处的好不好呀?”“有没有拿到奖学金呀?”“有没有谈恋爱呀?”……亲戚朋友出于关心的“过度问候”可能会让处于追求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感到无奈和尴尬,使人际交往界限呈现模糊氛围,可能强化有“社交恐惧”倾向同学的强烈负面情绪。

三、被“信息沉溺综合症”纠缠

 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,很多学生喜欢在虚拟网上世界里沉迷,来排解忧愁、寻求认同。充裕且自由的寒假宅家时间,为百无聊赖、不知疲倦的大学生网迷提供了极大便利,没日没夜地追剧、打游戏、看直播的比比皆是。长期沉迷网络世界,而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,会致使我们植物神经系统紊乱,身体日渐消瘦,精神越发萎靡,越来越不喜欢与身边人说话和交往,甚至离开电子产品会感到难以适应,出现自闭、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。

心理健康小指南:

1、以恰当的心态对待

尝试理解父母,父母也曾经是青少年,有一个机会可以大家坐下来聊聊父母的过去,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父母。面对亲友们的好奇八卦和关心,要注意保持淡然的心态,锻炼自己在各种嘈杂声音中应对自如、泰然自若的应变能力。

2、尝试一项生活新技能

为充分体验一个特别的寒假生活,大家可以利用寒假生活进行自律大挑战活动。比如,你可以做一道美食、制作一个小手工、画一幅画、看几本好书、欣赏高分电影等等。当然,你最好做好具体规划并坚持打卡,才能有效利用假期充实自己。

3、注意保持生活节律

 寒假在家要正常睡觉、吃饭、学习、运动,与家人或朋友聊天等,可避免因懒散无聊而出现空虚抑郁的状态。体育运动每周只要3次,每次只要30分钟就可以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研究已经证明,运动能够提升人体脑内多巴胺的分泌,这一“快乐元素”能帮你感觉更加良好。

尝试寻找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情,不要只是为了轻松而得过且过。假期很容易让我们“偷懒”,然后在开学又后悔为什么“碌碌无为”。如有需要,心理热线帮助你走出心理困惑:

QQ2917555851;服务时段:18-220日,900-11001500-1700
  江苏省大学生
24小时心理热线025-58255200随时为学生服务。

审核;姜琳  作者:毛阿璇  颜佳荷  责编:丁怡倩